紫蘇,草本植物,古代則稱:“荏”,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。華佗有一次用一種紫色的草救了一群中毒的人,為記住這種草藥,他便起名“紫舒”,后人稱該藥草為紫蘇。紫蘇內(nèi)含特有的活性物質(zhì)和營養(yǎng)成分,可作藥用、食用、香料等,經(jīng)濟價值較高,是一種多用途植物。
特點介紹
莖綠色或紫色,鈍四棱形;葉闊卵形或圓形,基部圓形或闊楔形。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,無毛;花萼鐘形;小堅果近球形,灰褐色;花期8-11月,果期8-12月。
分布區(qū)域
紫蘇原產(chǎn)于中國,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。分布范圍廣,中國各地均有栽培。國外分布于不丹、印度、朝鮮等地。紫蘇喜溫暖、濕潤環(huán)境;在高溫雨季生長旺盛,喜歡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。排水不良會嚴重影響其產(chǎn)量和品質(zhì),種植紫蘇時以向陽、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的砂質(zhì)壤土為好。
使用起源
紫蘇蕞早源于中國,中國古書上稱葉全綠的為白蘇,稱葉兩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為紫蘇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:“蘇乃荏類,而味更辛如桂,故《爾雅》謂之桂荏”。
營養(yǎng)功效
紫蘇的食用和藥用價值,古籍中有不少記載。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(shù)》:“蘇子雀甚嗜之,必須近人家種矣”。
藥用:《本草匯言》中記載紫蘇具有解表散寒、行-氣寬中、安胎、鎮(zhèn)痛、鎮(zhèn)-靜和解毒的等功效,主治風(fēng)寒感冒、胸悶嘔吐等癥狀。
食用:紫蘇食用價值非常豐富,葉子可以用來炒菜、做湯、烤肉等,具有特殊的香氣和口感。此外,紫蘇還可以用來制作糖果、餅干等零食。在日韓等國家,紫蘇也是一種常見的食材,被用來制作各種美食,如紫蘇餅、紫蘇飯等。
食用搭配
紫蘇可以作為去腥的調(diào)味料,其去腥效果,不僅是對于鮮類食材;它對于牛肉、羊肉、鴨肉這樣的食材,同樣具有效果,所以用途上比較廣泛。還可以搭配其他香料,也有不同的效果。
紫蘇+良姜+香砂:用于制作紅油,可以提高香氣和風(fēng)味。
紫蘇+肉蔻:可以起到提高鮮度的效果。